有子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往往爱触犯上面的人,这样的人很少见过。不喜好触犯上面的人,反而喜好造反的人却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最重要的事情,最根本的东西要是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未必不是为人最紧要的事情吗!”
孔子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观察儿子的言谈志向。父亲去世后,就观察儿子的处世行为。如果他能够继续谨遵父亲的教诲做人,可以说他是做到孝了。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思是,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往深了说,就是父亲的品行,影响儿子的品行形成。父亲是端正的人,儿子三观也不会差。父亲是品行恶劣的人,儿子人生,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父亲是孩子第一个模仿对象,因此,父亲要担负起培养孩子顶天立地的能力。上,能孝顺父母,下,能抚育爱护妻儿兄弟。父亲的传承,不仅是责任和担当,还有正能量的传承。家旺数代,父亲的教育理念,言传身教起到决定性作用。孔子这段话还有另一层意思,是说,父亲去逝,儿子要守孝三年,才能称为‘孝顺’。”
孔子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能够赡养父母。但是狗和马也能得到饲养;如果心中没有敬意,没有常常沟通、关怀,那和养宠物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不要远行,如果必须远行,也要有一定的方向和目的地,不要让父母担心受怕,要有固定的居所。”
孔子说: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译文: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不违背礼法。”樊迟驾车的时候,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违背礼法。”樊迟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依照礼法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以后,依照礼法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这些段落都体现了孔子关于“孝”的重要性和具体表现,强调了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敬和心灵上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