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良知的名言和典型事例如下:
名言引用
菲尔丁:“良心才是我们惟一不可收买的至宝。”
雨果:“对人民来说,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来说,惟一的权力是良心。”
巴尔扎克:“青年人陷于不义的时候,不敢对良心的镜子照一照,成年人却不怕正视,人生两个阶段的不同完全在于这一点。”
司各特:“每个人的良心就是为他引航的最好向导。”
蒙田:“良心的法则,我们自诩为出自天性,其实却源于风俗。”
王阳明:“良知者,心之本体。”
王阳明:“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王阳明:“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自信,却于良知上做手脚,便支离决裂了。”
王阳明:“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守仁:“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康德:“良心是神的审判在我们内心的代表。”
雪莱:“良知是内心的审判者,它感觉到每一个动机的产生,它的宝座是人类的感情,它统治着人类行为的王国。”
迈哈福兹:“人失去了良心和正直——那就等于地球失去了引力。”
毛姆:“有一种比政府法律更高的法则,那就是良心的法则。”
事例引用
陈光标:作为企业家和慈善家,陈光标以其在商业上的成功和对慈善事业的贡献而著称。他坚持自己的良知,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就,还在慈善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良知的实践价值。
王阳明: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通过“致良知”的概念,强调了内心反省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人和学派,成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思想遗产。
康德:作为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提出了道德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强调良心在道德判断中的核心地位。
这些名言和事例展示了良知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以及它在个人行为和社会正义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