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来历及意义如下:
来历
古代尊师传统: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如《吕氏春秋·尊师》所述:“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近代教师节设立: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提议设立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但未获政府批准。
1939年:国民党政府将孔子的生日8月27日定为教师节,但因战争等原因未全国推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将5月1日国际劳动节作为教师节,但因缺乏教师特点而未能成功。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一天也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意义
提高认识:教师节旨在提高人们对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认识和评价。
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教师节的设立正是为了弘扬这一传统,鼓励全社会尊重教师。
职业荣誉:通过设立教师节,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职业荣誉和受人尊重的机会,增强教师的社会地位。
促进教育发展:教师节的设立有助于唤起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
教师节的设立不仅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肯定,更是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意识和水平。通过这一节日,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教师的感激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