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有很多故事反映了他们的智慧、品德和励志经历。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
孔子学习音乐
孔子在齐国时,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他形容音乐“尽善矣,又尽美也”,并且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吃肉都没有味道。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孔子问礼
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他们一起前往周国,向老聃求教礼乐之道。
孔子访乐
孔子访问苌弘,讨论礼崩乐坏的问题。苌弘是东周的三朝元老,大学者、大忠臣。孔子通过访乐,表达了对礼乐文化的重视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孔子学习弹琴
孔子向鲁国的著名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他一连十天练习同一首音律,仍然没有要求开始学习新的乐谱曲子。最终,孔子不仅掌握了技巧,还领会了曲子的意境,甚至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认为这首曲子是周文王的《文王操》。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了几次梁惠王后,又见到了梁襄王。梁襄王即位不久,孟子马上就找到了他,并问他如何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说,只要天下统一了,自然就安定了。这个故事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孟子与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这个故事体现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仉氏守节。她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第一次搬离墓地附近,第二次搬离杀猪宰羊的地方,最后搬到学宫旁边。这个故事体现了孟母对孟子教育的重视和言传身教。
买肉啖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断机教子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孟母为了鼓励他继续读书,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告诉孟子:“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这个故事体现了孟母对孟子读书的严格要求。
孔子登山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站在不同高度,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第一次登山,他感到鲁国很小;第二次登山,他感到天下之大。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孔子和孟子的智慧和品德,还反映了他们对教育、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