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在佛教中拥有丰富的名称和多元的身世传说,主要可分为以下内容:
一、 33种圣号
基本名称
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避唐太宗讳简化)
光世音(西晋竺法护译)
现音声(西晋无罗叉译)
功能性称号
正法明王如来(《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悲圣者(《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施无畏者(《法华经》)
圆通大士(《楞严经》)
南海大士(居南海普陀山)
慈航大士(救海济世)
其他尊称
千手千眼(象征慈悲与法力)
大慈大悲主(仪轨称谓)
二、 主要身世说
阿弥陀佛之子说
根据《悲华经》,观音为删提岚国转轮圣王无诤念太子,因发愿救度众生被授记为“观世音”,其父成为阿弥陀佛。
莲花化身说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记载,观音与大势至菩萨为莲花化身,象征清净与智慧。
千光王静住如来弟子说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音为千光王静住如来的弟子,以大悲愿力发愿度化众生。
三、 文化意义
观音的名称与身世融合了佛教教义与民间信仰,形成了“慈悲救世”的核心价值。其形象多样化(如杨枝观音、龙头观音)既适应不同地域信仰需求,也体现了佛教对普适价值的追求。
以上内容综合了佛教经典记载与民间传说,展现了观音菩萨在佛教文化中的多元性与深远影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