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甲胄种类繁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制和材质差异显著。综合各朝代特点,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别及代表性装备:
一、按材质分类
皮甲 商周时期主要防护装备,以皮革为主,辅以青铜器装饰。
青铜甲胄
商周至战国时期出现,青铜器制作技术成熟,多用于礼制和早期军事装备。
铁甲
战国以后逐渐普及,汉代冶铁技术提升后发展显著,如步人甲、锁子甲等。
其他材质
包括纸甲(如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棉甲(宋代开始使用)等。
二、按形制分类
筒袖铠
早期甲胄形制,护肩、护臂覆盖筒状设计。
两当铠
宋代代表性铠甲,肩甲和胸甲分开设计,兼顾防护与活动灵活性。
明光铠
唐代特色铠甲,以青铜片片层叠覆盖形成网格结构,兼具防护与装饰性。
布面甲、皮铁罗圈甲
元代蒙古族军事装备,布面甲轻便且防摔,皮铁罗圈甲结合皮毛与金属,适应骑射作战。
三、按功能分类
步兵用甲胄
步人甲、将军札甲等,适应地面作战需求。
骑兵用甲胄
如铁叶札甲、皮铁罗圈甲,注重轻便与防护骑术动作。
礼制用甲胄
多为帝王或贵族专用,如龙袍配饰的龙卫玄金甲。
四、其他重要名称
兜鍪: 特指头盔,与铠甲配合使用。 锁子甲
总结
中国甲胄名称数量难以精确统计,仅可确认的形制就超过30种,且不同文献和考古发现存在差异。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从原始护饰到高度专业化的军事装备演变,是中华文明科技与工艺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