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有谚语的作用,通常具有幽默性和形象性,能够生动地表达某种观点或教训。
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原始意义的歇后语:
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
扩大意义的歇后语:
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
歇后语广泛流传于民间,因为其表达事理明白、生动、诙谐,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懒婆娘的裹脚:比喻事情难以办成或某人懒惰。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比喻出了问题以后及时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歇后语不仅是汉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和民间智慧,是汉语言文字中的一大瑰宝。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