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好词好句及读后感
《范爱农》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对范爱农这位进步知识分子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并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好词好句
油光可鉴 :形容非常光亮,常用来形容人的外貌或物品的光泽。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
深恶痛疾:
极端地厌恶、痛恨。
绯红:
鲜红色,也用来形容脸色发红。
标致:
漂亮、美观。
落第:
考试没有考中。
不逊:
不恭敬、不礼貌。
诘责:
质问、责备。
托辞:
借故推托或拒绝。
好句摘抄
1.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2.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3.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4.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5.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
读后感
读完《范爱农》,我深感鲁迅先生对这位朋友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范爱农的形象在鲁迅的笔下栩栩如生,他的冷静、深刻和正直令人敬佩。鲁迅通过对范爱农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悼念,也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状况的反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麻木。
鲁迅在文中提到,范爱农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种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范爱农愤世嫉俗、清醒冷峻的特点。同时,鲁迅也表达了对范爱农命运的感叹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例如,文中提到“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这句话讽刺了那些在未光复绍兴时畏畏缩缩、不敢站出来说话的人,而在光复后却变得华贵起来,表达了作者对死难者的同情与身肩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范爱农》不仅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更是一篇充满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作品。鲁迅通过对范爱农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