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在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后改嫁。他为求学痛惜离去,发誓要为天下先忧后乐。这句话激励了无数后学,成为了心中不灭的灯塔。
陈蕃的“扫除天下”
陈蕃在十五岁时就以扫除天下的理想回应了朋友的询问。这个不拘小节的少年,虽然生活在小小的庭院,却有着胸怀天下的抱负。
班超的“投笔从戎”
班超家庭贫困却从不耻于劳动。他在洛阳为官府抄书维持生计,内心却渴望着立下赫赫战功。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正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也应当坚持的态度。
宗悫的“勇击退强盗”
宗悫以十四岁的勇气击退强盗,展现了年轻人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面对十余名强盗,他勇往直前,保护了家庭的安宁。
祖逖的“闻鸡起舞”
祖逖听到鸡鸣而激动起舞,以此勉励自己在乱世中奋斗,也让我们明白,在诱惑与懒惰面前,保持一份激昂的斗志是多么重要。
顾炎武的“带书出行”
顾炎武每次出行都带书,能够在不同环境中深入学习,聪明而勤奋。
王冕的“夜读寺庙”
王冕在夜里潜伏在寺庙中读书,宁愿面临艰苦的生存环境,也要追逐知识的梦想。这种对学习的执着追求,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孔子的“学如不及”
孔子曾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就像追赶什么,总是怕赶不上,还担心会失去。提醒我们,学习要时刻保持进取之心。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在《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说人生道路漫长,我们应持续探索,不畏艰难。
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导我们不应因外在环境变化而影响心境,要保持平和心态。
曹操的“智差三十里”
晋裴启《语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曹操至江南,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公见之不解,而谓德祖(杨修):‘卿知之否?’德祖曰:‘知之。’曹公曰:‘卿且勿言,待我思之。’行卅里,曹公始得,令祖先说。祖曰:‘黄绢色丝,“绝”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辞”字也。谓“绝妙好辞”。’曹公笑曰:‘实如孤意。’”曹娥碑上的八字暗语,杨修见之立即能解,曹操行了三十里才悟出,后遂用“智差三十里”谓才智相差很大。
伍子胥的“吴市吹箫”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记载:“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一作“箫”》,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伯。”清康有为《泛海至天津入京复还上海》:‘方朔长安徒索米,子胥吴市又吹箫。’”。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文言文名句的深刻含义,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名句的出处和背景。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