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它阐述了大学的根本宗旨和终极目标。这句话的完整含义是:
明明德:
指弘扬和提升个人内在的光明正大的品德。这里的“明”是动词,有使动意味,即“使彰明”或“使显现”。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第二个“明”也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
亲民:
指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亲近民众。这里的“亲”是动词,意谓“使……亲近”或“使……更新”。亲民意味着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并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止于至善:
指追求并达到最高的善。至善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这句话的下一句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八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如何实现“止于至善”的过程,从认识到止境,到内心安定,再到思维清晰,最终达到智慧的境界。
总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概括了《大学》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近民众,追求并达到最高的善。这句话不仅是儒家教育的纲领性表达,也是个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原则。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