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持谦卑和敬畏的名言如下:
1. “尊荣以前,必有谦卑”:谦卑是一种对自己有正确认识的态度,它使人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有限性,尊重他人的价值和贡献。谦卑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自满,而是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神的恩赐充满感激。谦卑使人更加亲近神,也更容易得到神的祝福和尊荣。
2.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到好的行为,唯恐自己做不到。见到不好的事情,就像将首深入热水中一样。这句话是警告人们应当怀有一颗仁德之心和敬畏之心。
3.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连圣人都知道敬畏年轻人,那么,如果他是有识见者,他还有什么理由轻视年轻人呢?此以孔子敬畏后生为例,说明有见识的人是不会轻忽年轻人的。意谓年纪大小与才能如何并没有直接关系。
4.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德高的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5.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按照法律来办事。法师天下的准则,是用来解决疑难,判断是非的,关系到百姓的命运。也就是说只有人人敬畏法律,社会规范才能得以形成。
6. “谦卑在人前,所向尽通傲慢在人前,寸步难行。”:谦虚不仅是一种装饰品,也是美德的护卫。爱迪生
7. “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曾国藩
8. “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9.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季米特洛夫
10. “不自实而成事,不虚心不知事。”:韩愈
这些名言提醒我们,保持谦卑和敬畏是一种美德,能够让我们更加亲近神、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并且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