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每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儿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了。司马光却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和背诵,直到读得滚瓜烂熟为止。
匡衡:
匡衡出身农家,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刻读书。但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于是,他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庄周:
庄周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可以啊,但要等年终租税收上来后,那时我可以借你 300 斤。”庄周很气愤,便说:“昨天在路上我碰见了一条鲫鱼,求我给它一瓢水活命,我答应它说我可以到南方去把西小勤奋好学。”
苏秦: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施洋:
施洋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天很冷,脚冻得难受。他一会站起来跺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爱迪生: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常对助手说:“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有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说完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助手回答,便转头看见他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又准确又节省时间。”
诸葛亮: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