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句子包括:
1. “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
2.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 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赏析:平淡的几句话,却塑造出了一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语言、神态的描写,让这位太太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 “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赏析:对比的手法,和其他大人对比,衍太太的好人形象立马凸显了。这一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衍太太对我们的关心和我们孩子对她的喜爱。”
4.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自己当时被人冤枉时的心境,生动形象,简洁有力。”
5. “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作者鲁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6. “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昧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7.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8.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9.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蕴涵丰厚。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10. “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旧学老先生寿镜吾;《阿长与山海经》中农村朴素妇女阿长;《藤野先生》中教学严谨的藤野。”
11. “文集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狗·猫·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敢于提出‘怪哉’为何物的充满好奇的‘我’;《五猖会》中有对‘背不出,不准去看会’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教育不满和反抗的‘我’;而在《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中,则有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青年的‘我’。”
12. “《朝花夕拾》作为鲁迅中年时期的一部回忆性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在这其中塑造的人物当中可以较好的找到鲁迅所具有的独特人格之美。文集题材的选取虽然是来自鲁迅的生活经历,但是却并没有像一般的传记那样直接的平铺直叙自己的人生,而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进行故事的讲述。自由、洒脱、随性但是却又将自己所欲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