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人取名字是一个系统化、多维度的文化现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与方法:
一、取名的核心原则
符合礼制规范 古人取名需遵循《左传》所言“名有五:信、义、象、假、类”,其中“信”指天生特征(如胎记、容貌),“义”关联祥瑞现象,“象”以相似事物命名(如孔丘因头顶凹陷取“丘”)。此外,名与字需关联,字通常从名衍生,如“孔丘”中“孔”解释“丘”。
承载美好寓意
名字常寄托父母对品德、命运的期许,如“福”“禄”“寿”等字直接表达祝福。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指代尊贵,“明”呼应其智慧。
音律与美感
古人注重名字的音韵和谐,追求平仄押韵,如“东晋王蒙小名阿努”,“阿”与“蒙”形成音韵呼应。
二、取名的具体方法
天干关联法
夏商时期君主常以出生日对应天干取名,如甲日出生的君主称“大甲”,体现“天命”与王权的神圣性。
自然意象法
通过植物、季节等自然元素取名,如“春花”“夏雨”“冬梅”等,多用于女性。
谐音与双关
部分名字利用谐音表达美好祝愿,如“福禄”谐音“富禄”。
避讳与禁忌
避免使用与尊长姓名相同或谐音的字,如孔子避讳周公“孔”,刘备名“备”故字“子龙”。
三、名与字的关系
并列关系: 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平名原,字原(“广平”为原指)。 辅助关系
矛盾式:字与名意义相反,如男子20岁行冠礼取字,女子15岁行笄礼取字。
四、特殊命名方式
节令法:根据出生季节取名,如“春樱”“秋月”。
地名法:以祖籍或出生地命名,如“沈申”(上海)。
拟物法:以动植物特性取名,如“云龙”象征龙腾虎跃。
五、文化内涵示例
字义扩展:王羲之字逸少,“逸”体现其超凡脱俗的书法造诣。
历史典故:赵云字子龙,“龙”呼应其勇猛形象。
综上,古时取名融合了礼制、哲学、美学等多重因素,既是个体身份的标识,也是家族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