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主要采用了以下讽刺手法:
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
作者善于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社会现象,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范进一巴掌等,这些细节都寓讽刺于夸张之中。
编织戏剧性的情节:
通过戏剧性的情节发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的滑稽场景,以及严贡生的言行相悖等。
运用人物语言描写: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揭示其性格和内心世界,如王冕、虞育德、杜少卿、庄绍光等理想人物的塑造,以及严贡生、胡屠户等反面人物的刻画。
夸张手法:
通过夸张来增强讽刺效果,如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严贡生的霸道无赖等。
对比手法:
通过广泛而强烈的艺术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如王冕与严贡生、汤大爷与汤二爷等人物之间的对比。
托物法:
通过将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如严监生竖着两个手指头的细节。
反说法:
通过“说反话”来表达对丑恶现象的鄙视与挖苦,如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
冷静客观的写实风格:
作者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写人物和事件,让读者在会心的笑声中予以否定。
这些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得《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之作,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和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