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自黄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谨庠序,崇仁义,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从远古的黄帝到夏、商、周三代君王,都提倡道德教育,重视学校学习,崇尚仁爱义礼,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
非学无以治身,非礼无以辅德。
不学习就无法治理自己的言行,不晓礼节就无法修养自己的品德。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这些句子都体现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