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夸张手法是其讽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夸张人物的言行和命运,揭示出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可笑之处。以下是对其夸张手法的赏析:
范进中举发疯:
范进是一个屡试不第的书生,在老年时终于考中了一个举人,却因此喜极而疯。这种描写既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荒谬,也揭示了人们对于功名富贵的追求和渴望。
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对比: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尤为鲜明,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这种态度的转变突出了封建社会的势利和人们的虚伪。
严监生:
严监生是个典型的吝啬鬼,临终前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一直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家人将灯草挑掉一根,才咽气。这种夸张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严监生的吝啬性格。
周进撞号板:
周进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撞号板时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种夸张的描写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压迫和无奈。
范母因喜而死:
范进中举后,范母因过度兴奋而喜极而亡。这种夸张的情节突出了范进对功名的痴迷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家庭的毒害。
马二先生游西湖:
马二先生在游西湖时,对湖光山色毫无兴趣,却对酒店里的羊肉、蹄子、海参等美食垂涎三尺,这种夸张的描写揭示了马二先生思想的迂腐和精神上的空虚。
通过这些夸张的描写,吴敬梓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弱点。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得《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