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书桌》原文及赏析如下:
原文: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它一边只有三个小抽屉,抽屉把儿早不是原套的。一个是从破箱子上移来的铜把手,另两个是后钉上去的硬木条。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赏析:
白描手法:
冯骥才采用“白描”的技法,简单而精准地描绘书桌的形态与状态。没有过多的修饰,却通过直观的细节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情感的渗透:
虽然书桌的外观十分破旧,但作者在字里行间透出了深厚的感情。对这张书桌的留恋与喜爱,使得它超越了物质的存在,成为了岁月的见证。
细节描写:
从“漆成片地剥落下来”到“划痕、硬伤”,这些细节不仅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为书桌赋予了故事感,仿佛每一处磨损都是一段往事。
对比与象征:
外人眼里的“简直不成样子”与作者的珍视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加强了书桌的重要性,象征着陪伴与记忆。
总结与回忆:
最后一句“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总结了对书桌的深情,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怀旧,强调了它在作者心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这些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冯骥才通过这张旧书桌,表达了他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这张书桌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和记忆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