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的治国经典句子包括: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话强调了君主和贤臣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只有贤臣在世,政策才能得以实施,一旦贤臣不在,政策就会失效。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这句话通过比喻说明了国家治理需要迅速而有效,就像草木生长一样迅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首先要修身,然后才能治理他人,修身要以道为准绳,修道要以仁爱为基础。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句话阐述了仁爱和义的重要性,认为亲亲是首要责任,尊贤是次一等的责任,礼制是这些责任产生的基础。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这句话说明了下级如果不获得上级的信任和支持,就无法有效治理民众。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句话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修身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而修身又需要从孝悌和认识人开始,最终要理解天道。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句话阐述了治国需要遵循的五大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知、仁、勇是天下共行的三大达德。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足合]。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句话强调了事前准备的重要性,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提前规划和准备,才能避免困难和失败。
这些经典句子不仅体现了《中庸》的核心思想,也为现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