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赏花、放风筝、插柳、荡秋千等。以下是一些地区的清明节习俗:
河北
踏青、看花、挑菜、簪柳。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上海
扫墓、踏青、吃青团。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温州
吃绵菜饼。在温州这一带有吃绵菜饼的习俗,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也有人称为清明饼,绵菜是清明饼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时节才会有的。
江苏
泰州人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丹徒县圌山附近的乡民,还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
安徽
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合肥家家户户则习惯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
河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扫墓时会在坟上加新土,寓意为祖先修缮房屋,防止夏季雨水渗漏。
福建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