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第二章的摘抄赏析如下:
关于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
史铁生在这一章中深化了他对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法预测性,以及个体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感和孤独感。特别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地坛的象征意义
地坛在史铁生的笔下,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场景,更是一个象征。他在腿残之后,无意中来到了地坛公园,感悟到自己心里与这荒园产生了神秘契合,“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从此他几乎天天都要来到这里,摇着轮椅走遍了园子里的每一处角落,他在这里度过了各个季节的天气,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的难题。地坛代表了史铁生在人生最艰难时刻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
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通过《我与地坛》的第二章,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生命观。他对人生的理解深刻而独特,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生命和人生。他不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从无助中找到力量,还通过对地坛和其他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博爱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母亲的形象
文章第二部分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形象。平凡智慧的母亲一直默默为儿子承受加倍的痛苦,而当儿子猛然醒悟时,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想帮助儿子,却不知道怎么帮;想体儿子受苦也无奈不能;她只能无言地帮儿子上轮椅车,悄悄地注视儿子的背影及焦急地四处张望儿子。这些描写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自责,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又伟大的母亲心甘情愿为儿子默默承受着一切,毫无怨言。
对地坛其他人物的描写
在对十五年中来地坛的其他人物的描写中,作者史铁生表现出了深厚的感情。他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苦难担忧,他爱地坛、爱生命、也爱和他一样到地坛的人们。在描写这些人物时,作者放下了自己面对现实的绝望、生存的严酷,用一种宽容、博爱的心态写下这些可爱的人们。
生命的真谛
史铁生在第二章中通过地坛这个象征性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他认为生命虽然充满了痛苦和无常,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人更加珍惜和坚强。他通过观察地坛中的小生命,如蜜蜂、蚂蚁、瓢虫等,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这些小生命虽然微不足道,但它们却拥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对人生的态度
史铁生在第二章中通过对地坛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他认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应该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不幸。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并坚定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第二章不仅是对史铁生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探讨。通过地坛这个象征性的场景,史铁生表达了他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生命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