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出自《诗经》中的《国风·邶风》,其原本的意思是指 国家或世族的衰落,而现在则广泛用来指代 事物的衰落。在《诗经》的语境中,“式”是文言的语气助词,而“微”通“昧”,有昏暗的意思。因此,“式微”可以理解为天色渐暗,暗示着一天的工作即将结束,人们应该回家休息。然而,诗人却因为不得不继续在外劳作而不能归家,这反映了他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无奈与悲哀。
这首诗通过反复吟唱“式微,式微,胡不归?”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现状的不满。诗中的“式微”意指天色渐暗,但也可以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