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十四行诗 虽然曾一度受到冷落,但后来又被浪漫派诗人如济慈和华兹华斯等人复兴,并受到广泛关注。以下是一些关于18世纪十四行诗的信息:
历史背景
十四行诗最初出现在意大利,16世纪中传入英国,并在伊丽莎白时代受到文人们的喜爱,莎士比亚、斯宾塞及西德尼等人都曾创作过著名的十四行诗。
18世纪,尽管十四行诗在报纸和小报上较为常见,但政府对其态度较为苛刻,尤其是对那些传播新思想和小报。
诗歌形式
英国的十四行诗主要有两种类型:意大利式(Petrarchan)和莎士比亚式(Shakespearean)。意大利式十四行诗以彼特拉克的作品为代表,而莎士比亚式则以其独特的结构和韵脚著称。
每首十四行诗通常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这种形式被称为彼得拉克诗体。
代表人物
威廉·莎士比亚是18世纪最著名的十四行诗诗人之一,他的《第18首十四行诗》广为人知,开头几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我能把你比作夏日吗?)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社会与文化影响
尽管18世纪政府对报纸和小报持谨慎态度,但十四行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仍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播。
浪漫派诗人如济慈和华兹华斯等人通过他们的作品,重新提升了十四行诗的地位,使其在文学史上重新焕发光彩。
综上所述,18世纪的十四行诗在经历了初期的冷落之后,通过浪漫派诗人的复兴,再次在文学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诗人如莎士比亚和济慈等,通过他们的作品,为十四行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