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在《孔孟》一文中,对孔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比较,以下是一些优美段落及赏析:
孔子的生活态度
轻松愉快:孔子在《论语》中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他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保持悠闲,对待生活态度从容不迫。例如,孔子在评价曾皙的志向时,曾皙提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郊游和野餐的场景反映了孔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
孟子的忧患意识
紧张严肃:与孔子不同,孟子凡事紧张,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这种对民生疾苦的直接关注体现了孟子深刻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内外观察和自我修养来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
孔孟对人性的看法
孔子: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认为性恶来自先天,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防范不仁。他强调“观过,斯知仁矣”,即通过观察和反思自己的过错来认识并改进自己的行为。
孟子:孟子则更为果断地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性本善,就像水总是向下流一样,人也有向善的倾向,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和修养,就能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
孔孟的政治主张
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去游说,即使每次都碰壁,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持,体现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他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主张以仁政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大同。
孟子:孟子则更为直接地提出“仁者无敌”,认为仁爱的人能够无敌于天下。他主张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黄仁宇通过这些段落,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孔孟的思想和主张,还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孔子的思想更为温和和包容,而孟子则更为直接和坚定。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他们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通过这些优美的段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孟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