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桓晋文之事》的谈话中,孟子向齐宣王提出了他的主张,即 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以保民而王。孟子认为,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而仁政的基础是保民。他通过齐宣王有“不忍”之心的事例,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孟子强调,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保民”是王道的基础。
孟子的谈话分为几个层次:
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并通过“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认为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实施“王道”的基础。
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并进一步说明实行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
列举霸道的危害,让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并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彻底打破齐宣王的幻想。
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如“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只要做到了这两点,老百姓就会归附。
通过这些步骤,孟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最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