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人生轨迹和相对应的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读书与壮游(公元712年至745年,0至34岁) 经历:
20岁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诗作: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十年(公元746年至755年,35岁至44岁) 经历:
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诗作:代表作《兵车行》。
陷贼与为官(公元756年至759年,45岁至48岁) 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之后,他回京任原职,但不久后被外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诗作: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春望》、《北征》、《羌村》、“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漂泊西南(公元760年至770年,49岁至59岁) 经历:
杜甫离开成都,辗转多地,最后病逝于湖南耒阳。这段时间,他的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诗作:代表作《蜀相》、《江汉》、《登高》。
这些阶段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的成长和变化,也映射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艺术成就,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