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的由来和故事主要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和他的忠臣介子推有关。以下是详细的由来和故事:
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流亡与救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流亡他国,途中饥饿难耐,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
封赏与隐居:重耳回国后成为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选择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拒绝接受封赏。
火攻与悲剧: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最终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烧死。晋文公悲痛之下,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合并
时间相近:寒食节和清明节时间相近,逐渐合而为一。人们把寒食节的扫墓习俗传到了清明节,使得清明节也有了扫墓的传统。
纪念与缅怀:清明节扫墓主要是为了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其他相关传说
刘邦与扫墓:另一传说提到,汉高祖刘邦在赢得天下后,回到故乡祭拜父母的坟墓。由于战争频繁,坟墓荒废,刘邦通过扔纸片的方式找到父母的坟墓,并从此每年清明节祭拜,还在坟上压纸片表示有人祭扫。
诸葛亮与扫墓:还有传说称,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没有为之盖庙,百姓在寒食期间拜祭。后来朝廷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已经形成,并演变为祭扫先人的坟墓。
综上所述,清明节扫墓的由来主要与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有关,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并,使得扫墓的习俗得以传承和发扬。此外,还有其他相关传说如刘邦和诸葛亮的故事,也影响了清明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