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三不四”的意思:
成语:不三不四
拼音:bù sān bù sì
解释:形容人品行不正派,不像样子,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即不正派或不规范。
成语出处:
最早出现在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成语用法:
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近义词:
不伦不类
不三不非僧非俗非驴非马
成语反义词:
一本正经
正襟危坐
安分守己
成语故事:
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有“观他说得不伦不类;也不便理他。”的描述,这里的“不伦不类”也是形容人说话或行为不正派,不像样子。
成语扩展:
“不三不四”这个成语还包含了不务正业的含义,表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不三不四”并非简单地对数字“三”和“四”进行否定,在汉语成语中,它有着特定的含义指向,与《易经》思想有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六爻每两爻一组配三才,即初爻与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与上爻为天。那么“不三不四”,三四爻不正位,不正时,就是指人不正直,不规矩的意思。
综上所述,“不三不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符合常规、不伦不类或者品行不端的人或事物,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不符合常规、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人或事物,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