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对教师的独特见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韩愈认为教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教师的基本任务:
韩愈明确提出了教师的三项基本任务,即“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传授儒家的道统,授业是讲授古文六艺之业,解惑是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教师的资格: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师生关系:
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他强调学生虚心向教师学习的同时,也要敢于超过教师,提倡乐为人师,又强调不耻下问,虚心拜人为师。
择师标准:
韩愈主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全新的师道观是一种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他认为能者为师,教学相长,圣人无常师,甚至可以向根本比不上自己的人学习。
对耻学于师的批判:
韩愈在《师说》中批判了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综上所述,韩愈在《师说》中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强调了教师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这些见解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