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歇后语及其对应的故事,以下是一些例子: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原本是刘备的谋士,后来被曹操以母亲相威胁,不得不前往曹营。临行前,他推荐了诸葛亮,并且表明自己不会为曹操出谋划策,因此有“一言不发”之称。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不得已而为之
诸葛亮在汉中与曹操对峙时,因马谡失守街亭,面临困境。在西城只有一班文官和残兵败将,诸葛亮无奈之下摆出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为了实施苦肉计,故意打黄盖,黄盖则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以便诈降曹操。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在征讨孟获的过程中,多次采用宽容的策略,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形容诸葛亮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想出妙计。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南征东吴,虽然起初气势汹汹,但最终在赤壁之战中败北,损失惨重。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形容张飞性格暴躁,有力气却难以发挥。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在攻打汉中时,得到一块鸡肋,觉得吃了无味,扔了又可惜,最终决定撤军。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虽然外表粗犷,但在关键时刻也能运用智谋。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利用草船借得曹军箭矢,成功解决了东吴军队的箭矢短缺问题。
这些歇后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反映了《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