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手不释卷、热爱读书的人物包括:
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的开国皇帝,即使在征讨打仗的间隙,也会拿出书籍来阅读。刘秀早年丧父,年仅9岁就成了孤儿,寄养在乡村叔父家里。长大后酷爱读书,精研《尚书》。
曹操:
三国时期杰出的人物,精通兵法,擅长诗词文章和书法。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注重对图书的保护和收藏。即使在军务繁忙之际,仍随时拿着书本阅读。
孙权:
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从小就勤奋好学,15岁就被举荐为阳羡的县长,又被吴郡太守朱治举为孝廉。在吴主孙权的再三劝说下,他学习汉武帝,无论什么时间,手中总拿着书,有空就读,并坚持不懈。
吕蒙:
吴国的大将,最初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孙权的鼓励下开始读书,并坚持不懈,最终成为文武双全的大将军。人们用“手不释卷”来形容勤奋读书。
王羲之:
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涵盖了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领域,堪称书法史上的巨匠。
匡衡:
西汉学者,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不要报酬。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孙敬:
东汉著名政治家,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苏秦: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外交家、纵横家之一,与张仪齐名。他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后兼佩六国相印,合纵抗秦。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盹,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些人物都以勤奋读书著称,他们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