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在悲剧理论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悲剧形成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冲突的出现,具体来说是悲剧人物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这种厄运是由悲剧人物的某种过失或人性弱点造成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过失说”强调悲剧人物并非完美无缺,而是与我们相似,因此遭殃是必不可免的。
黑格尔:他认为悲剧的发生归结于伦理冲突,提出了“悲剧冲突论”。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有三种最常见的类型:由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导致的冲突、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由心灵性的差异产生的分裂。其中,第三种冲突即心灵性的差异产生的分裂被认为是“真正重要的矛盾”,是最理想的悲剧冲突。
情节与冲突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他把情节看作悲剧产生的关键因素,认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情节是悲剧摹仿的主要目的、情节的完整统一、适当规模的情节。
黑格尔:他认为悲剧归于冲突,并对冲突进行了详细解释。黑格尔特别看重由心灵性的差异产生的分裂,认为这是最理想的悲剧冲突。他强调悲剧行动的真正内容是由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实体性的、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
悲剧的净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他的悲剧理论强调通过悲剧的净化作用,使观众在情感上得到净化和提升。他认为悲剧人物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这种净化作用有助于观众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的必然性。
黑格尔:黑格尔也强调人物的过错和罪过,认为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并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他的悲剧理论更注重伦理冲突的必然性和现实社会的人受到感化。
实体与主体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实体是具体的个体,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对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强调事物的个别性和存在性。
黑格尔:他提出“实体即主体”的观点,解决康德二元论的问题,并坚持科学的原则。黑格尔的实体观强调认识活动和对象本身的运动结合起来,体现了辩证法的动态性和过程性。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在悲剧理论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悲剧形成原因、情节与冲突的关系、悲剧的净化作用以及实体与主体关系的不同理解上。亚里士多德侧重于悲剧人物的过失和人性弱点,强调情节的完整性和净化作用;而黑格尔则侧重于伦理冲突的必然性和现实社会的人受到感化,强调实体与主体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