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的“涌泉跃鲤”
原文:姜诗,字士游,汉广汉人也。夫妻奉养,常作鲤鱼,悬于庭。夜有盗,出入其室,涕泣曰:“盗畏寒,吾将烹鲤以进母。”诗闻而止。
译文:姜诗和妻子常做鲤鱼给婆婆吃。夜里有个贼潜入家中,姜诗听到动静,知道是贼,就停止烹鱼,流泪说:“贼害怕寒冷,我打算煮鲤鱼给母亲吃。”
《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
原文:曾参,字子舆,有客至,母咬指以召之。参悟,即至。母曰:“儿来矣!”
译文:曾参小时候,有客人来访,母亲咬自己的手指来召唤他。曾参立刻明白,赶回家去,跪问母亲有什么事。
《二十四孝》中的“百里负米”
原文: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译文:仲由,字子路,家中贫穷,常常采野菜做饭,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背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二十四孝》中的“闻雷泣墓”
原文:王裒,字季明,父死于非命,终身不面朝西坐,坐则面向东方。值庙祭,欲哭,则哭而不止;既而食,又欲哭,则止。
译文:王裒,字季明,父亲死于非命,他终身不面向西方坐,坐则面向东方。每逢祭祀,想要哭泣,就哭而不止;吃完饭,又想哭泣,就止住。
《二十四孝》中的“戏彩娱亲”
原文:老莱子,春秋时楚人。事亲至孝,七十犹诵诗、舞文、戏色。父母怒,作色而骂之。老莱子亦笑而应之。
译文: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侍奉父母极其孝顺,七十岁了还常常诵读诗歌、表演歌舞、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父母开心。父母生气时,他就做出各种滑稽的样子来回应。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古代孝子的孝心和孝行,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