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部分原文及其译文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的天性原本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随着后天教育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会逐渐产生明显的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人的善良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保持善良的本性,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甚至割断织机的布来教育他,说明了对教育的重视。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 五代时期,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们很有方法,他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并且都在科举中成名,这体现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 如果只是供养孩子吃穿,而不注重教育,那是父亲的过错。如果教育不严格,那是老师的懒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 小孩子如果不努力学习,这是不适宜的。如果一个人在年轻时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将毫无用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 玉石如果不经过精心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同样,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礼仪和道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 作为儿女,在年少时应该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的行为。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体现了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三字经》作为一部国学启蒙读物,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