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国际工人运动,是对工人阶级长期斗争与牺牲精神的肯定。1889年7月14日,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开幕,会议决定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以纪念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
在中国,五一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1922年5月1日,李大钊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学会、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学生联合会举行的“五一”纪念大会上,做了题为《五一纪念于中国劳动界的意义》的演讲,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反对国际的军阀、财阀的压迫”“改善工人境遇”“要求8小时工作”等斗争口号,号召全社会一起为之奋斗。
五一劳动节最初起源于美国,1920年5月1日,中国的一些工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地的工人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和集会,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正式参与到这一全球性的节日庆典中。
如今,五一劳动节已超越了国界与职业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庆祝劳动者价值与尊严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