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尊师重教的故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拜见老子
公元前521年,孔子得知学生宫敬叔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认为这是个向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的好机会。征得鲁昭公同意后,孔子与宫敬叔同行。到达洛阳后,孔子徒步前往守藏史府拜望老子,并恭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老子见孔子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对老子的学识非常敬仰,称老子为“龙”,并表示自己像鸟儿、鱼儿和野兽一样,知道它们能做什么,但却无法了解龙如何乘风云而上天。
孔子的教育公平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位职业教师。他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得凡有向学之志者,无论贵贱均可成为其学生。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公平和普及的重视。
子贡守孝
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了六年孝。子贡对孔子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学术上,更体现在行动上。他的尊师重道精神成为后世学子的楷模。
杨时“程门立雪”
北宋哲学家杨时为了继续求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奔赴河南拜二程为师。有一次,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在窗外看到老师在屋里打坐。他们不忍心惊扰老师,又怕放弃求教的机会,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老师醒来。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杨时和游酢才踏着积雪走进去。这件事成为尊师重道的范例,传为学界佳话,并演变成成语“程门立雪”。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对教师的尊重和敬仰,彰显了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尊师重教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