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包含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成语及其典故:
舌战群雄
典故:曹操大军沿江结寨,诸葛亮运用谋略,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典故: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妄想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最终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在赤壁之战中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初出茅庐
典故: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初次担任要职或刚到一个新的地方。
三顾茅庐
典故: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最终诸葛亮答应出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再诚心地邀请。
火烧连营
典故: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和孙权利用火攻大败曹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火势猛烈,连成一片。
锦囊妙计
典故: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利用智谋,巧妙地利用火攻曹军,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有巧妙的计策。
木牛流马
典故: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发明创造或改进工具。
三足鼎立
典故: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形成分裂的局面。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步步为营
典故:在战争中,刘备和孙权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最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策略。
乌合之众
典故:形容军队毫无组织,像一群乌合之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群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人。
桃园结义
典故: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立下了“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誓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结拜兄弟或朋友。
一毛不拔
典故:曹操为了向天下人宣示自己的节俭,曾经在家里放一只不值钱的鼠笼,里面只放了一根草,表示自己“一毛不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非常吝啬。
以逸待劳
典故: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利用自己的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战胜了曹操。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利用有利条件,使对方疲劳,然后取得胜利。
草船借箭
典故:诸葛亮利用大雾天,调了几条草船诱敌,最终借足十万支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七擒七纵
典故:诸葛亮在南方作战时,把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了七次,放了七次,最终使孟获心服。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运用策略,有效地控制对方。
望梅止渴
典故:曹操在行军途中,利用士兵对梅子的渴望来激励他们克服口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他人。
刮骨疗毒
典故:关羽在战斗中受伤,华佗为他刮骨疗毒。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忍受极大的痛苦或进行艰苦的斗争。
赤膊大战
典故:关羽在战斗中赤膊上阵,表现勇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勇敢无畏。
水淹七军
典故:关羽利用天气和水势,大败曹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运用智谋,利用自然条件来取得胜利。
危在旦夕
典故:形容情况非常危急,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形势非常紧迫。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丰富了《三国演义》的文化内涵,也在后世被广泛传颂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