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片段:
空城计:
在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的大军时,因兵力不足,选择了使用空城计,故意展示出一座空城,使司马懿产生疑虑,从而退兵。这一计策体现了诸葛亮的谨慎和智慧。
拒绝魏延的建议:
在小说中有魏延向诸葛亮献计,建议派一千精兵偷袭长安,认为此计有8成胜算。但诸葛亮认为这样太冒险,没有认同,显示了他用兵谨慎的一面。
自比管仲、乐毅:
在第三回中,司马徽造访新野刘备,与大家谈论诸葛亮之才,认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谦虚,而非自大。这表明诸葛亮本人也认识到自己的谦逊。
博望坡之战:
在博望坡之战中,诸葛亮吩咐将领们以火攻为主,随后以逸待劳,使夏侯惇不战而败。这一战役体现了诸葛亮谨慎的军事策略。
草船借箭:
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诸葛亮考虑到天气、时刻等各方面因素,精心策划了借箭的计策,最终成功借到箭支,这同样体现了他的谨慎和周到。
星陨五丈原:
在诸葛亮星陨五丈原的最后时刻,他依然谨慎细致地做好了死后让蜀军安全撤退的全程筹划,几乎每一步都考虑周全,显示了他一生的谨慎和责任心。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通过多个情节和事件,充分展现了其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这些事例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也使他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谨慎而成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