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起名的方法和特点,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起名形式与结构
因名取字 古人多以名为基础取字,名与字存在关联。例如:
赵云名“云”,字“子龙”(云即龙);
孔子弟子颜回名“回”,字“子渊”(渊指水深)。
单字与双字
最初多取单字,如“伯牛”“仲弓”;东汉后逐渐发展为双字结构,如“士忠”“豫德”。
特殊称谓
包括小名、昵称等,如曹操小名“阿”,王蒙绰号“阿努”。
二、起名原则
五类原则
根据《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名有“信、义、象、假、类”五类:
信: 基于天生特征,如胎记、身高(孔子名丘,因头顶凹陷); 义
象:以相似物命名,如孔丘因“圩顶”取名;
假:假托事物,如鲁昭公以鲤鱼赠子取名“鲤”;
类:与父亲同名或同韵,如司马懿字“仲达”。
七不原则 避免使用国名、官职、山川、疾病等命名,如“仁”“义”“寿”等字因常用而避讳。
三、文化内涵与演变
年龄标识
最初用“伯”“仲”“甫”等字表示年龄阶段,如孔子的弟子冉雍字仲弓。
寓意与寄托
品德寓意: 如“士忠”“贤明”; 美好祝愿
家族传承:如陈寅恪因排“恪”字辈取名。
性别差异 男孩多用“龙”“虎”等阳刚之字,女孩多用“花”“月”等柔美之词。
四、历史演变
夏商时期:
以天干命名,如“甲日”出生为“大甲”;
周朝:建立姓名体系,包含名、字、谥号等;
后世:融入五行、八字、生肖等因素,如宋代陈寅恪名“寅恪”。
五、特殊案例
神话色彩:贾宝玉名“宝玉”因含玉;
姓氏融合:如东晋王导之子王绍(小女)、王徽(大女)。
综上,古人起名既注重自然特征与祥瑞关联,又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与家长期许,形式上从单字发展到双字体系,历时演变中不断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