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进士的录取名额,不同朝代存在差异,具体可归纳如下:
一、总体情况
录取规模 古代进士的录取名额因朝代和科举制度演变而变化,但整体规模相对稳定。例如:
明清时期:
每次科考通常录取 300-360人(如清光绪癸卯科360人,其中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其他朝代:如唐代每次录取 20-30人,宋代可达 200-600人,元代约 1139人,明代约 24595人。
录取标准 进士是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最终录取者,分为三甲:
一甲:
3人,赐进士及第,授予从六品官职;
二甲:18-24人(明清时期),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
三甲:80-180人(明清时期),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
二、历史数据补充
唐代:以诗赋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录取名额较少,但科举制度逐步完善。
宋代:进士分五甲,录取规模扩大至200-600人,重视文学才能。
明清时期:录取名额稳定在100-400人之间,且进士成为功名的最高等级。
三、总结
古代进士的录取名额受制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统治需求,从唐代的几十人到明清的近300人,规模逐步扩大。但需注意,进士并非按名次命名,而是对通过殿试者的统称。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