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时期都督的设置,需结合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记载进行区分:
一、东吴大都督
周瑜 (175-210年)赤壁之战主将,奠定三国鼎立格局,被后世视为东吴首位大都督。
鲁肃
(172-217年)
赤壁后任赞军校尉、横江将军,主张抗曹,后主政江东。
吕蒙(178-220年)
以白衣渡江闻名,官至大将军,后病逝于洛阳。
陆逊(183-245年)
击败刘备、曹丕,官至丞相、上大将军,以谦逊著称。
诸葛恪(203-253年)
曾任江陵督、大将军,以智谋和权谋闻名。
丁奉(189-251年)
东吴后期重要将领,曾镇守建业。
陆抗(187-251年)
东吴末代大都督,抵抗蜀汉入侵。
争议点 《三国演义》中常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并称“东吴四大都督”,但史书记载东吴实际有七任大都督,除上述五人外,还包括诸葛恪、丁奉、陆抗。 二、蜀汉都督 蜀汉设立“四大都督”作为军事最高长官,包括: 汉中都督
负责防守汉中郡与武都郡,是蜀汉门户。
永安都督(首任:李严)
设于永安(今重庆奉节),镇守蜀吴边境。
江州都督(首任:费观)
管理巴郡(今四川境内),为后方重镇。
三、曹魏都督
曹魏设有多个都督区,如荆州都督、扬州都督等,但正式加“大都督”称号的仅 司马昭一人。其于受封相国时,曾去掉大都督称号,以示尊崇。
总结
东吴: 七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诸葛恪、丁奉、陆抗) 蜀汉
曹魏:仅司马昭一人正式加此称号
若以《三国演义》的文学形象为参考,东吴“四大都督”说法较广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