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讲诚信的故事有以下几个:
子贡问政
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要有足够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以及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当子贡问到如果必须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个时,孔子回答:“去兵。”再问如果再去掉一项,则回答:“去食。”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强调了信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孔子与两个小孩的对话
孔子在路上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离地远近的问题,他谦虚地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并承诺以后向理解学问的人请教后再回答他们。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的诚实态度,认为在学习上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真正的知识。
商鞅徙木立信
商鞅为了取信于民,将一根木头搬到都城门外,贴出告示说能将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将获得十金。开始时大家都不相信,后来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政府言出必行,取信于民。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儿子不去集市,承诺回来后杀猪给他吃。妻子回来后忘了这个承诺,曾子却真的杀了猪。他解释说,对孩子不能开玩笑,否则孩子会学到欺骗。这个故事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言而有信。
崔枢还珠
崔枢在汴梁考进士期间,与一位商人成为好友。商人去世后,他将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送给崔枢,并请求他照顾自己的后事。崔枢答应后,将宝珠放入商人棺材中。一年后,崔枢在乞讨途中发现商人的家人在寻找宝珠,他毫不犹豫地将宝珠归还。这个故事展示了崔枢的诚信和重情重义。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孔子对诚信的重视,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是社会和谐与个人品德的基石。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到诚信的重要性,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