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舍生取义的名人例子包括:
文天祥:
南宋末年被元军俘虏,坚决拒绝投降,最终被俘牺牲,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孟子:
虽然周游列国并非为了求官,而是为了行“道”,在面对齐王的非礼之召时,他表现出了傲岸的个性,并明确表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伍子胥:
为躲避追杀逃出昭关,在渡过江河时,因担心伍子胥泄露行踪,渔丈人在江心自沉。
田光:
为守密而挥刀自刎,确保荆轲能够顺利完成刺杀秦皇的任务。
伯益叔齐:
商汤时期的孤竹国国君的两位皇子,争着不愿当国君,逃到山里做隐士,拒绝食用周粟。
谭嗣同: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选择舍身取义,准备用鲜血唤醒国人,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苏武:
被扣于匈奴后,面对名利引诱和严刑威胁,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成为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屈原:
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在楚国被攻破后,选择以死明志,抱石投入汨罗江。
吉平:
东汉末年名医,因忠汉室而被曹操迫害至死,他在被拷打逼供时仍痛骂曹贼,最后撞阶而死。
林觉民:
辛亥革命烈士,在起义前夕写下《与妻书》,表达了自己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决心,最终从容就义。
罗福星:
台湾光复先驱,为台湾的光复不避艰险身入虎穴,最终被捕并处死,他在狱中留下了慷慨就义的遗言。
这些例子展示了古代人士为了信仰、道义或国家民族大义,不惜牺牲生命的英勇行为,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