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中的好词好句包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正人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善恶随人作,祸福本人招。——《增广贤文》
学不了端庄的圣贤,就做田里的圣贤。
到底什么是中国?“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就是出现在《尚书》里
山河是一部史书,壮游如同读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典籍里的中国》·《史记》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
以典籍作舟,畅游华夏文明之河。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大医精诚,所谓何?为利益百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文化不兴。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沈宗骞)
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凝结着民族的智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典籍里的中国》)
唯有文化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并非隔着一道鸿沟,历史文化、经典古籍、高雅艺术也不只是小众专属。
典籍不能只活在图书馆里,也不能只活在学者的论述中,一定要活在我们年轻人的心目中。(《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 左兴)
31. 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今有袁隆平心怀“天下乘凉梦”,致力杂交水稻的研究,两位相隔三百多年的科学家跨越时空,在稻田里相见、相识、对话、凝视、握手。这一幕,让人感叹!
这些好词好句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