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秀美和北方园林的宏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园林风格。在圆明园内,有大量的古建筑、古文物和古书籍,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圆明园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词、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的体现。在圆明园内,有大量的文化景点和建筑符号,如石舫、清晖堂、大观楼、方壶胜境等,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圆明园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破坏。第一次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为了报复清朝政府,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和焚烧。第二次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对圆明园进行了又一次的抢掠和焚烧。此后,圆明园便成为了一片废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了保护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