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窥园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用来形容 专心致志,刻苦读书的精神。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西汉时期的学者董仲舒。
董仲舒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董仲舒三年不看园圃,精心钻研学问到如此的程度。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汉书·董仲舒传》,原文是:“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成语“目不窥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专心致志,埋头苦读,不为外事分心。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