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目不窥园,汉语成语,读音为mù bù kuī yuán。该成语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原文记载:“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成语用法:
目不窥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在西汉时期,大儒学家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就睡不到3小时。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三年埋头学习,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董仲舒成为儒学大师,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近义词:
全神贯注
反义词:
心猿意马
例句:
1. 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钻研,无声无闻。
2. 为了考上重点中学,他成天目不窥园。
3. 看着大家都目不窥园,捣蛋的学生终于安静下来了。
4.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5. 他目不窥园,苦学三年终于中举了。
建议: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习董仲舒那种目不窥园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完成每一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