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谴》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
有酒就喝,钱没再愁,万事莫强求,该躺平就躺平,该摆烂则摆烂,否则牢骚满腹,恨意悠悠。
《上堂开示颂》唐·黄櫱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
《插秧偈》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人生在世,不必一味昂昂扬扬,高歌猛进,低头和退步其是为人处世的最佳方式。
《琴涛》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
《颂古二十首·其一》宋·释崇岳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
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云开、叶落、烟波、渔歌,就是我们向往的自由、宁静生活,也是人生的归宿和传承,难道非要高官厚禄,红尘滚滚吗?
《春歌》宋·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各有百花、凉风、秋月、白雪,这些都是极美的。但是如果心中没有挂碍、没有忧愁,那就一年四季都是人间的好时节了。
《颂古一百首·其一》宋·释智愚
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
蓦紥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
诗中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苦辛,以及通过修行达到内心宁静的渴望。
《何处青山不道场》唐·轶名禅师
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这首诗表达了禅宗的修行观念,强调内心的修行,而不是外在的道场或仪式。
《吾心似秋月》唐·寒山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诗中将诗人的内心比喻为秋天的明月,明亮而清澈,表达了内心的清净和宁静。
《法句经卷上-无常品》
是日已过,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这段经文出自佛教的《法句经》卷上 - 无常品,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挽歌词》宋·智圆
莫谈生灭与无生,谩把心神与物争。
陶器—藏松树下,绿苔芳草自纵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通过放下执着达到内心宁静的心境。
《身是菩提树》神秀示法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强调了修行者应时刻保持内心的清净,避免外界的干扰。
《菩提本无树》六祖示法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讲究的“空”的境界,即世间万物都是空的,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孤云将野鹤》刘长卿送上人诗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