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中“危”字具有多种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高
《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
《蜀道难》:“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危险、危急
《韩非子·难一》:“民怨则国危。”
《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危害、使处于危险的境地
《韩非子·问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
《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士臣,构怨于诸侯。”
畏惧、忧惧
《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战国策·西周策》:“窃为君危之。”
端正、正直
《后汉书·蔡邕传》:“危言极谏,不绝于朝。”
《陶侃》:“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而膝危坐。”
偏侧、不正
《荀子》:“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将要死
《素问》:“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史记·天官书》:“角、亢、氐对应的是兖州,房、心对应的是豫州,危、室对应的是雍州。”
这些含义展示了“危”字在古代汉语中的丰富用法,涵盖了从高处、危险、危害到畏惧、端正、正直等多种概念。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