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君子不会追求饱足和安逸,而是勤奋敏捷地工作,谨慎地说话。他们会接近有道德和学问的人,并向他们研究,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好学之士。”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对礼节和音乐也不会有真正的理解。因此,仁爱之心是做人的基础。”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到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不会遗憾。这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能够感到自己活得有意义。”
孔子说:“君子通晓大义,而小人只关注小利。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相同的缺点,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饰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质朴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的比例适当,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
这些译文尽量遵循了原文的意思,但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有些表达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孔子的原意。建议结合原文和注释进行深入学习。